
唐宋八大家曾巩唯一传世墨迹《局事帖》最终以2.07亿元成交
曾巩(1019-1083年)字子固,今江西南丰人,积极参加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,成为一代散文宗师,被称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在中国文学史闪烁着耀眼的光芒。

曾巩抄手石砚,北宋,1972年南丰县莱西公社曾巩墓出土,江西省博物馆藏。
砚与笔、墨、纸被誉为“文房四宝”,唐、宋以来石砚讲究材质,鲁、端、歙、洮等名品石砚相继问世。歙砚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,歙砚为历代文人所器重。曾巩当年所使用的这方歙砚(见图)平面呈长方形,长18.5、宽10.8、高2.1厘米;它质地细腻,色泽紫黑,通体抛光,造型大方,线条简洁;砚面后倾,形如箕底,前端“开口”,供“抄手”取用,故称抄手砚。该砚简朴实用,砚面内砚池和墨池分设。

据史载,一代文豪曾巩成功的背后既有先天才智聪慧,更是后天刻苦攻读,勤学沉思的结果。民间长期流传有曾巩“墨池读书”的故事,曾巩的故乡江西省南丰县至今仍保留曾巩当年读书苦学的遗迹———读书岩。这方抄手歙砚亦当伴过曾巩勤学苦读,日夜磨墨,挥笔急书。读书岩畔有清泉一脉,下注为池,曾巩常临池作书,因名之为“墨池”。在这十年中(1048-1057年)曾巩写下了大量烩炙人口的佳作,《墨池记》就是其中一篇。
砚是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文具,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之一。宋苏易简《文房四谱》中说:“四宝砚为首,笔墨兼纸,皆可随时收索,可终身与俱者,唯砚而已”。曾巩位至高官,功成名就,使用的歙砚却形简朴素,不附纹饰。从一个侧面,反映了曾巩后半生为官,继承儒家的“仁政”思想,倡导吏廉官正,以仁治国,报国效民,以民为本,爱民如子。从这一方石砚中我们也可见曾巩为人、为官的态度。这是一方科学出土、时代明确、物主清楚之砚,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。